国英问“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功夫虽然真切恐怕他还没有理解
国英问:“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功夫虽然真切,恐怕他还没有理解一以贯之的功夫?”
先生说:“一以贯之是孔子看到曾子没有掌握用功的要领,所以才告诉他的。学者果真能在忠、恕上下功夫,难道不是一以贯之吗?‘一’如同树的根,‘贯’如同树的枝叶。没有种根,哪有枝叶?体和用同源,体没有立存,用从哪来?”朱熹说‘曾参对于心的运用,已经可以在事情上精确体察并付诸实践了,只是他还不知道心的本体和运用是同源的’。这样说恐怕不全面吧。”
九五
黄诚甫者问“汝与回也孰愈”也章。
先生曰:“子贡3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功,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启之。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叹惜之,非许之也。”
“颜子‘不迁怒,不贰过’4,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
所黄诚甫:名宗贤,字诚甫,号致斋,宁波人,王阳明的学生。也 汝与回也,孰愈:语出《论语·公冶长》。3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亦作子赣,春秋卫国人,孔子的弟子。能言善辩,长于经商。4 颜子“不迁怒,不贰过”:语出《论语·雍也》。意为颜回不迁怒于别人,同样的错误不会犯两次。
黄诚甫向先生请教《论语》中“汝与回也,孰愈”这一章。
先生说:“子贡博学多识,经常在见闻上下功夫,颜回则在存养心性上下功夫,所以孔子问子贡以便启发他。但是子贡的回答只停留在知识见闻上,所以孔子慨叹、惋惜,并非赞许他。”
先生说:“颜回‘做错事不会迁怒于别人,同样的错误不会犯两次’,这也是有了‘未发之中’的功夫才能做到的。”
九六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功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