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消费之风盛行明代中叶经济高度繁荣社会财富积累逐渐增加人们手
高消费之风盛行
明代中叶,经济高度繁荣,社会财富积累逐渐增加,人们手中可支配的货币日益增多,因此,传统的俭朴的消费观念受到强烈冲击,奢侈豪华的生活观念继而兴起,高消费在当时的社会逐渐形成时尚。首先,高消费表现在饮食方面,愈来愈多的金钱被用于酒宴上。其次,服饰方面所消耗的金钱也很可观。再次,人们更多的金钱则花费在居住环境的改善方面,花费一般都在数十数百乃至数千金左右。明代中叶,在江南开始兴起私人造园之风。除饮食、服饰和居住环境外,当时在红白喜事方面的铺张也很大。奢侈豪华的高消费之风来源于当时巨大的社会财富。但由于过多地将财富用于消费,从而减少了对于生产的投资,特别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手工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白阳青藤”的花鸟写意
明代中叶前年的陈道复和徐渭被称为画史上的“白阳青藤”。他们共同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陈道复(1483~1544),初名淳,年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山人,吴(今江苏苏州)人。他曾随文征明学画,中年以年,笔墨放纵,诗文书画显示出鲜明的个性。他更擅长画花鸟,多用沈周的格局,取宋人的禅意写生与元人的书法用笔,淡彩与水墨交融。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晚年号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自幼聪颖,诗文书画均有造诣。他一生经历坎坷,使他作花鸟画不拘绳墨,狂纵恣肆,着意于气韵的体现。徐渭的创作,继陈道复之年,将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强烈抒发主观性情的新境界,并且把生宣纸上自如控制笔法、水分与墨色,提炼笔墨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白阳青藤”是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荡平倭寇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倭寇洗劫兴化府,次年二月又攻陷福建平海卫(今莆田县平海),四出骚扰,成为福建大患。朝廷命俞大猷、戚继光为剿倭总兵官和副总兵官,会同广东总兵刘显剿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俞大猷、刘显合歼驻守在福清的倭寇。同时,戚继光率戚家军由浙江进入福建,与俞、刘分兵三路攻打平海卫。戚家军由中路首先攻入,刘、俞左右夹击,杀敌2 200余人,收复兴化。戚继光因此升为都督同知,代俞大猷任总兵官。俞大猷则被两广总督兼巡抚荐为广东总兵官,负责剿倭。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月,戚继光再次在仙游、同安、漳浦等地大败倭寇,斩获无数,余寇逃至海上。福建倭患渐次平定。同年六月,俞大猷在惠州海丰斩杀倭寇1 200余人,取得“海丰大捷”,迫降勾结倭寇的潮州大盗吴军及其党羽蓝松山、叶丹楼等。十二月,广东勾结倭寇的盗首邱万里等被擒。自此,倭寇受重创而去,侵扰浙、闽、粤等沿海一带20余年的倭寇之患渐告平息。
戚家军
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继光受命镇守宁波、绍兴、台州、金华等地,置身于抗倭最前线。鉴于明军兵惰将骄、纪律松弛、战斗力低等弱点,戚继光两上练兵议,并以“杀贼保民”相号召,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戚继光亲自到义乌、金华招募素质良好的矿工和农民入伍,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编制和严格训练,组成了3 000多人的新军。随后,戚继光又在台州等地招募渔民,组成水军。新军在戚继光领导下纪律严明,赏罚必信,对百姓秋毫无犯,屡立战功,战斗力很强,被人们誉为“戚家军”。东南抗倭时,戚家军总兵力约3 000人~6 000人,步炮混合编组,冷热兵器混成编制。镇守蓟门时,兵力达数万人,由独立的骑兵、步兵、车兵等兵种组成,各种管形火器约3 040支(门)~4 220支(门)。嘉靖三十九年(1660)二月初八日,朝臣们在讨论擒获王直之功时,称赞戚继光“督兵有纪”。此后“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战争中纵横驰骋,师出必胜,威震东南,享誉天下。
海瑞上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