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说:“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之谓大丈夫。”
很多有智慧、有成就的人,也都反复告诫人们:千万别被愤怒左右。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怒火中烧,结果就会伤人伤己,不可能与别人融洽地相处和友好地交往。一旦如此,便会失去理智,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做错事、蠢事的概率便大大增加。所以,必须学会自制,这不仅是一种很高的人生修养,而且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能力。
借惩暴君,巧谏国王
一天,魏文侯心情不错,就命乐师弹琴,他亲自起舞,诵赋。魏文侯一副全心投入的样子,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感动。没想到大王还有这样一手高超的本领,平日里大王在朝上很威严,大臣们都有些害怕。今天见大王有如此闲情雅致,在场的大臣们也很兴奋,有的也不禁翩翩起舞;不会跳舞的就在旁边不住地点头,夸奖大王跳得好,诵得妙。魏文侯看到大臣们这样欣赏自己的表演,就更加高兴了。于是就即兴作了一首赋,当他朗诵到“让我的话无一人敢违背”时,乐师突然停止鼓琴,并将案上之琴举起来向魏文侯砸去。刚才那其乐融融的气氛一下子烟消云散,代之而来的是紧张的氛围,两旁的大臣吓得瞪直了眼。魏文侯也大惊,幸亏两旁武士眼疾手快,一把抢过乐师手中的琴,并牢牢地把乐师按在地上。
魏文侯实在太生气了,本来自己今天心情很好,却被乐师搞得一塌糊涂,恨不得杀了他。他坐在桌旁,吹胡子瞪眼,喘着粗气,怒视着乐师。两旁大臣都有些害怕,心想:这个乐师太大胆了,竟然敢打大王,不是找死吗?乐师却神态自若,安静地趴在地上。魏文侯看到乐师竟然这种表情,就更加气愤了,大喊:“执法官来了没有?我要治这不知天高地厚的乐师的罪。”执法官忙快步跑到魏文侯面前,弯腰鞠躬,说:“大王,臣在,您有何吩咐?”魏文侯说:“按照我国法律,臣属打君主,应该判什么罪?”执法官说:“禀报大王,应判死罪。”说完,魏文侯喊道:“听到没有,快把这乐师给我拉出去,砍了!”说完,甩袖就要走,乐师听到这,忙说:“大王,臣有一言,请您听我说完,再让我去死吧。”魏文侯不耐烦地说:“快说,快说,我一刻也不想再见到你。”乐师说:“过去,尧、舜为君主时,唯恐自己的话没人反驳。后来桀、纣为君主时,唯恐有人反驳他们的话。今天您所讲的话和讲话时的神态颇像桀、纣啊。我心中气愤,心想一定是他们的灵魂附到了您的身上,因此,我举琴就打。我是在打桀、纣的灵魂,让他们不要依附在您的身上,使您也成为暴君、昏君。我在打他们,不是在打您啊。”魏文侯听到这,知道自己错了,就命人把他给放了。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动的人,做事从不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留下漏洞让人指责;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封闭的人,没有门闩却叫人无法打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却没人解得开。圣人善于救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圣人善于利用物,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叫作因循常道之理。所以善人可以当恶人的老师,恶人也可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善人的教导,不注重恶人的借鉴作用,看起来明智其实很迷糊,这实在是高深奥妙的道理。
老子的《道德经》在结构安排上十分紧凑而且前后呼应,这一章老子依循着道的理论,进一步提出了人们应该怎样展开自己的行动,他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是合乎大道的,我们只有达到五善的境界,才能行动自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在这一章中处处闪耀着老子的智慧火花,无不显示了他深藏不露的机智和机巧之心。
善于行动的人,绝不会留下对自己不利的迹象,他们善于掩盖自己的行迹,以达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在《三十六计》中,第一计叫“瞒天过海”,意思就是将自己的行迹隐蔽起来,瞒过别人的眼睛,以达到自己“过海”的目的,这一计谋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而且适用于生活、处世、经商等各个领域,在实际应用中,就体现为善于隐蔽自己的迹象,而且巧妙地瞒过别人的眼睛,而绝不是大张旗鼓,生怕别人不知道,虽然他们一时满足了自我彰显的欲望,但最终的结局会是如何呢?我们人类在处世上不如狐狸,狐狸生性狡猾,善于掩藏自己的行迹,具有的高度警惕性和敏感性,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大多数人在不会走路时就学会了说话,甚至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用自己的语言和家人进行交流了,家人虽然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但能明白我们的意思。语言是我们欲望的声音,因为我们最先使用它时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欲望,除了生理上的吃喝拉撒外,还要表达证明自己的存在和渴望被家人爱抚的欲望。等到我们长大到真正会说家人能听懂的言语时,我们更加尽情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会大声地嚷嚷以表达自己的愤怒,会向家人撒娇以获取家人的宠爱。当我们不再是孩子,步入社会时,我们要和别人进行语言交流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时候,怎样才能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不会留下一些漏洞让人指责?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完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又不被人挑出漏洞的人才是真正的善言者,我们也许会存在这样的疑惑:我们小时候只“嗯啊”几声就能被家人理解,而长大后却常常遭到别人的误解和非议,原因何在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言多必失,我们往往会因为一句话而成为别人非议的把柄。所以,真正会说话的人并不是滔滔不绝的人,而是能说到点子上而无过失、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我们知道有一种人善于心算,他们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准确地计算出结果来。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子计算机有着惊人的计算速度而且精确度也较高,人们无须开动脑筋思索计算,便可得出结果。然而计算机终究代替不了人类,因为计算机只能对有形的事物进行推算,而对无形的东西根本不能把握。人类却不同,我们人类可以默记无形的东西的发展运作和各种变化,从各种变化中寻求适合自己的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状态,这种用心默识、默算的处世态度是老子无为的处世哲学的一部分。
真正会封闭的人是不需要利用锁和闩的,这里的封闭具有积极意义,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封闭自己,而是为了防止同类残害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需要。这会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装在套子里的人,他将自己包裹在严实的衣服里,一副与世隔绝的丑态,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他不但思想上封闭自己,而且连形式上都将自己层层包裹。他不是一个善于封闭自己的人,所以他成了被人嘲笑的对象。
不用绳索就能将人牢固地捆绑起来,是高明的捆绑者。在这里也是比喻的手法,借指对事物的掌控能力,这种掌控能力的获得,是他们依大道行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