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一役后金损兵折将是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以来最为惨重的
宁远一役,后金损兵折将,是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已近风烛残年的努尔哈赤,经受不住宁远城下的惨败所带来的精神打击,背生毒疽,不久便愤然辞世。而明军凭借主帅的正确谋略,镇定指挥,同仇敌忾,以少胜多,取得了自萨尔浒(今辽宁新宾西)战役惨败以来的第一次胜利。宁远之战连同这位主帅的名字一起载入史册,名垂后世。这位主帅便是袁崇焕,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
袁崇焕,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广西藤县。他为人慷慨,心雄胆壮,富有谋略。自少时起,他就立志于边塞,以安边治国为己任,希望建立不朽勋业。为此他熟读兵书,平时与人交谈,也离不开用兵打仗。他在任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令期间,每天都找了解“辽事”的老兵讨论边塞军事,侃侃而谈,“绝不阅卷”。由此他掌握了相当丰富的边塞知识和用兵谋略,故常以“边才”自许。
就在袁崇焕忧心欲报国的同时,努尔哈赤率领的铁骑已把明朝边防冲得七零八落。自“七大恨”誓师起兵以来,后金军已先后攻占抚顺、开原、铁岭、辽阳、沈阳等地,萨尔浒之战令明军元气大伤。天启二年()正月,明军辽西战事失利,努尔哈赤又得广宁(今辽宁北镇),直接对关内地区构成了严重威胁。
广宁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明廷上下一片慌乱。正值此时,袁崇焕入京朝觐,当他得知辽西战役失利后,立即上书朝廷,表示愿赴关外为国效力。此时正是用人之际,熹宗即刻任命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二月十六日,袁崇焕辞朝出关,详细考察了山海关形势。回京后,他向朝廷发出豪言壮语:“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以守关!”袁崇焕的一番话,给惶惶不安的明王朝注入了一支镇定剂。二十八日,熹宗批准提升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山海监军。三月初,袁崇焕肩负重任,出关赴职。
袁崇焕认为对后金应主守而后战,主张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坚守关外,在举足轻重的宁远(今辽宁兴城)要塞,建立坚固的防线,防止后金军队南下。但他的意见得不到辽东经略王在晋的支持,袁崇焕纵有满腹奇略,却一时也不能付诸实施。
八月间,王在晋被免去了辽东经略的职务。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以天下为己任,勇赴国难,自请出任经略。袁崇焕再度提出守关外以捍关门的方略,得到了孙承宗的全力支持。孙承宗是个颇具战略眼光的人,他也发现了宁远依山傍海,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便和袁崇焕等诸将领一道,倾注全力经营宁远。三年间的苦心经营,一条以宁远为重点的宁锦防线终于建立起来。袁崇焕的战略构想变成了现实。
孙承宗、袁崇焕挡住了后金南下的铁蹄,却没有能够挡住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从背后射来的暗箭。孙承宗在朝廷中功高权重,魏忠贤想把他拉拢到自己一边。但孙承宗不肯与阉党同流合污,遭到魏忠贤的嫉恨,他唆使其党羽上书熹宗,参劾孙承宗。在魏忠贤的打击下,孙承宗被迫去职。天启五年(),辽东经略的职务落到了阉党高第的手中。
高第是个怯弱无能的人,主张退守关内,故而一上任就下令拆撤宁锦防线。眼看自己数年心血毁于一旦,袁崇焕怎能不痛心疾首?当高第命令袁崇焕撤出宁远卫与前屯卫(在宁远西南,今绥中西南)两城时,袁崇焕拒不从命,他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宁前道,当官在此,要死就死在这里,绝不离开宁远半步!”袁崇焕眼睁睁地看着高第撤防、驱赶军民进关,心中悲愤难当,上书朝廷要求辞职,但熹宗不准奏,于十二月还提升他为按察使,继续执行原定职责。此时,他驻守的宁远城在关外辽西一线仅是孤城一座了!
努尔哈赤听到明朝辽东前线换帅,又自动撤了锦州、右屯一带防务的消息,不由得大喜过望。自他天启二年初占得广宁直到现在,时隔三年多没有发动大规模伐明的战争,除了出于其自身因素考虑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明廷派重臣出关,致力于防务,努尔哈赤未测虚实,不敢贸然用兵。此时出现这样的形势,对努尔哈赤来说无异于天赐良机,眼看自己的宏图大业就要实现,努尔哈赤怎不心花怒放?于是他决定,攻克宁远,挺进山海关,以图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