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鲁国的政权三代都被季氏所把持不也是应该的吗?英明的君主
有人说:鲁国的政权,三代都被季氏所把持,不也是应该的吗?英明的君主寻觅有善行的人去奖赏他,搜索邪恶的人去惩罚他,奖赏和惩罚得到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把好人好事报告给君主的人,是因为他喜欢好人好事的心情和君主是相同的;把坏人坏事报告给君主的人,是因为他憎恨坏人坏事的心情和君主是相同的:这两种人都应该是奖赏和表扬所施加的对象。不把坏人坏事报告给君主,这是和君主不同心而在下面和坏人紧密勾结啊,这种人应该是谴责和处罚所施加的对象。现在子思不把庞氏儿子的错误报告给穆公而穆公却尊重他,厉伯把庞氏儿子的错误报告给穆公而穆公却鄙视他。人的心情都是喜欢受尊重而厌恶被鄙视的,所以季氏犯上作乱的事已经成功了也没有人向上报告,这就是鲁国的君主被挟持的原因。况且这种使君主丧失权势的风俗,是陬邑、曲阜一带的人用来自我赞美的东西,而穆公偏偏要尊崇它,不也是把是非给颠倒了吗?
38.2.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袪,文公奔翟2。惠公即位3,又使攻之惠窦4,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见。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
寺人:宫廷内的近侍。披:人名,即勃鞮,字伯楚。蒲城:晋国邑名,晋文公重耳的封地,位于今山西隰县东北。2翟(dí):即“狄”,古代我国北部的一个民族。3惠公:晋惠公,名夷吾,晋文公之兄,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37年在位。4惠窦:地名,位于渭水边。
晋文公外逃,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他,寺人披斩断了他的衣袖,于是文公逃跑到翟。晋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他,没有抓获他。等到文公后来返回晋国,寺人披来求见。文公传话说:“蒲城之战,献公命令你一夜赶到,你却马上就赶到;惠窦之战,惠公命令你三夜赶到,你却一夜就赶到了。怎么这样快呀!”寺人披回答说:“对于君主的命令,不能三心二意。除掉君主憎恨的人,我只怕不能胜任。您当时是君主憎恨的蒲人、翟人,我对你又有什么呢?现在您登上了君位,难道就没有像蒲人、翟人那样的敌人了吗?再说,齐桓公也曾把管仲射中自己带钩的深仇丢在一边而任命他当自己的相国。”于是文公就接见了他。
38.2.2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袪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雠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饰君令而不贰者2,则是贞于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复为贞3。”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燕操:燕将公孙操,他于公元前271年杀死其君惠文王。子罕:见7.注。田常:见3.2注。2直:只。3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复为贞:当作“死君复生,臣不愧,而后为贞”。
有人说:齐国、晋国的宗庙断绝祭祀,不也是应该的吗?齐桓公能利用管仲的功劳而忘记他射中自己带钩的怨仇,晋文公能听从寺人披的话而不追究他斩断自己袖子的罪行,这表明桓公、文公能够宽容这两个人。他们后代的君主,明智及不上桓公和文公;而后代的臣子,贤能及不上管仲和寺人披。拿不忠诚的臣子来侍奉不明智的君主,君主如果不察觉,就会遭到燕将公孙操、子罕、田常似的残杀;君主如果察觉了,奸臣们就会用管仲、寺人披的例子来为自己开脱。君主如果不惩处他们而自以为有桓公、文公的德行,这是以仇人为臣而自己的明智又不能洞察他们的阴谋,还较多地提供给他们活动的条件,自以为他们是有德才的而不加以戒备,那么即使丧失了政权而没有了后代继承人,不也是应该的么?况且寺人披的话,只是花言巧语地说什么:执行君主的命令而没有二心的,那就是忠于君主。常言道:“君主死而复生,活着的臣子在他面前不感到惭愧,然后才能算是忠贞。”现在惠公刚刚死去而他马上就去侍奉文公,寺人披的没有二心究竟是什么样的货色呢?
38.3.人有设桓公隐者曰:“一难,二难,三难,何也?”桓公不能对,以告管仲。管仲对曰:“一难也,近优而远士;二难也,去其国而数之海;三难也,君老而晚置太子。”桓公曰:“善。”不择日而庙礼太子。